初冬,我们有幸认识
一位热爱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吃货」
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
他是个老外,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
11月,我们去到了
罗朗开在广州的一家「饮食文化空间」
打算用对谈的方式,聊聊他的故事
采访安排在了下午,罗朗还正忙,一身厨房里的装扮与我们见面。已经40岁的他相当高挑,身材保持得很好。眼神透露出的自信与坚定,完全统一了他在大众视野里最真实的那一面。
罗朗最为人熟知的履历,应该是被邀请去美国驻华大使的官邸担任行*总厨兼管家,这让他有机会向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物表达自己对食物与健康的理解,推广可持续的饮食。
25年的餐饮行业生涯,他跨越了6个国家,所服务的餐厅包括纽约的米其林星级餐厅和中国顶级的五星级酒店。
但另外一面,他通常介绍自己是「特别热爱中国传统美食的一个普通厨子」。
经常有人问罗朗,你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要做中餐?
这段不解之缘自罗朗十几岁在纽约唐人街的中餐馆打工,萌生学习的想法,在当时却被认为是闹着玩的。
旁人那句「因为你不是中国人,这个东西不是你的国家的食物,你现在不会,你永远也不会」成为梦想的开头。
再次回到中国,一切都很好,但他同时又觉得这个「好」是有问题的,认为自己做的菜很好、很完整,唯独就是没看见那种撼动人心的东西。
罗朗给自己加练的方式,就是骑着摩托或自行车,带上帐篷,从*土高原开始,宁夏、青海、新疆、甘肃,一路向南至贵州、云南、广东,抱着「朝圣」的心态走向偏远的村庄,寻找一些濒临失传的味道和手艺。
「走到每一个地方去,去了解这个菜是从哪里来的,只有从那些农民的手里,我才能学到这些」。
阳光、泥土,没有商业密集介入的地方,可贵的生命在自然成长,每个人看上去都是干完活的样子。某种程度上,正是旅途中的这些所见所闻,唤起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常说,自己做的美食都来自中国民间,路上遇到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的老师。
罗朗优秀的中文读写能力,得益于他年作为交换生来到上海,开始了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探索。年至今已在中国定居超过十年。
很多人终其一生想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也有少数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和未来碰了头。
罗朗说,这辈子的梦想,就是开全世界最好的饮食空间。去年,他在广州沙面的一栋百年老楼里,开启自己的新理想。
罗朗骨子里那股哲学家的气质,赋予了「朗泮轩」忠于传承的使命。
沙面北街73号,人们被大楼的外貌打动,楼下堆满了单反镜头和手机摄像头。
这里缀满名人故居,是被时间凝固的历史,一切都朝着文化和格调的路线在发展,以符合「文化地标」的身份。
罗朗把餐厅安置在了老洋房顶层,也不算念旧,只是他喜欢古旧的东西,喜欢被时间留下痕迹的东西。
他喜欢在楼顶的天台晒制梅干菜、萝卜干,这些食材在他往日的采访中一一得到对应。
朗泮轩空间里大大小的物件大多都是他旅游、出差时人肉背回来的,10年来,罗朗收集了许多「宝贝」。
复古的木制家具、具有年代感的陶瓷器皿,斑驳的质地纹理纳入空间里,就像周围那些剥落的墙体,一个东西有了时间性,就永远不会被淘汰。
罗朗对于餐具、盛器和茶具的质地有着根深蒂固的偏执,这种感觉与生俱来。
聊起器皿的时候,听罗朗的表达,更不像是一个外国人了。他对东方蕴藉隽永、大道质简的审美趣味和美学追求很是欣赏。
看得出,他对自己收集回来的这些宝贝很是满足,时不时地,他就会指着身后那个木质餐具柜里的东西叫我看看,「得意忘形」的样子,还挺可爱。
朗泮轩空间内大部分的器皿是柴烧工艺,这种烧制器具发色的质感并不取决于人,只取决于火和灰,人的意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成品的方向,却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也正因如此,窑变时留下的火痕和自然的灰釉,使得每一件器皿都是独一无二的,散发着强烈的生命感染力。
这种「Imperfect」的坚持,以至于他后来餐桌上的每一个摆盘,器皿就是一块老旧的画布,食物勾勒出的线条,显露出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
这间饮食文化空间最终呈现的效果,让罗朗的故事写到这才算是讲通了。
这里热门的下午茶套餐,是用定制木盒装盛的12道中式点心,「家传手工杏腩桂花松露球」、「武夷山岩茶酥」、「新会陈年陈皮酥」、「老回民街肉夹馍」等等。
走的是甜咸搭配、精工细作的轻食路线,设计灵感来自中国饮食文化中最传统质朴的食材。
12也是一个极其微妙的数字。一只表有12个刻度,一年有12个月、12个星座、12个生肖。人类祖先也是使用12建立最初的计数系统。
12道点心,将传统精髓不动声色安放进传统饮食文化历史和精神之中。
在朗泮轩,菜单是跟着季节走的,食物总会被最大限度地保留它地道的风味和制作手法。对罗朗而言,食材是有性格的。他不排斥任何一种食材,不将自己困在一个框架之中,而更愿意尊重食材在当下季节的生长状况,在取舍之间把握比例。从「废料」变成「美味」,他对这个过程好奇且着迷。大多数厨师眼里废弃的西蓝花根的和菜花根,他可以和牛奶搅打成浆,然后过滤成口感更细腻的汤汁。苹果皮烤干再打成粉末,撒在冰激凌上。桔皮抽丝晒成干皮后,缀于酥饼之上,美味的同时,这些是让他感到开心的事情。
对他来说,胡萝卜皮很珍贵,鸡蛋壳很珍贵,香蕉皮很珍贵,一个鱼翅并不比一个无花果更有价值。
喜欢旅行的罗朗很少会带着新菜的设计灵感的欲望去某地,但当地总会有些特别强烈的符号激发他的菜品设计冲动。
当年他穿越西南和西北藏区,一碗酥油茶,一碗面片,草原上五颜六色的夏花,鲜奶的香味和姑娘们穿的邦殿,牧区美好的瞬间定格在朗泮轩「处暑」菜单上,名为「卓玛的邦殿」。
邦殿是普通话语境里「围裙」的意思。
「卓玛的邦殿」用了当地的鲜奶做成奶渣和奶皮,加上自然发酵的生酸奶,用不同浓缩程度的蔬菜汁与面粉混合做成不同颜色的彩虹面条拼为「邦殿面」。
最后搭配他在天台上种的时蔬和可食用野花,淋上一点葫芦巴(苦豆)油和甜熏盐,完成装盘。
朗泮轩的晚餐,菜单会以「节气」为单位高频率的更换,民族饮食文化的元素也被他串联在一起,约两周就会有一些新的创意增加。
最近的罗朗,正在忙碌着「小雪」时节的新菜研发。
多了解一点罗朗,他可能是「最会做饭的艺术家」。
罗朗将食物分成两种,一种是好吃的,吸引眼球的,但也仅限于此。另一种,也是他追求的,能传达情绪和文化。
与许多遵从特定规则的厨师不同,罗朗更